文章来源:民俗研究 日期:2023-11-08
2023年11月6日下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民俗研究》编辑部、《节日研究》编辑部协办的“多学科的图像研究系列讲座”第七讲在知新楼A1916教室顺利举行。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中研网创始合伙人、北京信息化协会首批入库产业投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口头传统研究学术技术顾问、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李刚做了题为《数字人文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数据库构建分析》的学术演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主持讲座,来自儒学高等研究院、数学院和山东博物馆等单位的三十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李刚老师首先从数字人文的概念出发,为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字人文的起源、定义、理论探索框架、研究方法等问题。李刚老师指出,数字人文(DH)是计算或数字技术与各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领域。它包括在人文学科中系统地使用数字资源,并对其应用进行反思。好的数字人文能够充分体现人文学术意识、社会科学素养、学术史和学科史的视野、数字方法和技术,具有数据意识、反思性、开放性与协作性。元数据、数据管理、数字出版、图像分析、文本编码、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历史地理空间信息系统(HGIS)、中文分词、文本挖掘、知识图谱,这些则都可以作为数字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
在数据爆炸式增长的当下,数据库的存在尤为重要。接下来,李刚老师将讲述脉络扩展至数据库和大数据,向大家展示了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的数据库建设情况。可以看到,近年来,数据库建设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当下的社科发展中。
在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进程中,数据库建设也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中国民俗学网、蒙古英雄史诗大系、中国史诗学百年回顾展、神话母题数据库、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源网、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当代民俗学研究与数据库融合共同发展的重要体现。以口头传统档案库资料登记表和中国古代农耕图像数据库技术架构为例,李刚老师还进一步强调了人文学者在数据库构建中的关键作用。
现如今,数字人文正朝着多元化、学科间互动化方向发展,数据、人力、技术、工具、经验等资源的多元联动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下一步,面向数字学术的研究、面向文化遗产的研究和面向数字记忆的研究将成为数字人文的前沿领域。
王加华教授总结道,本场讲座用极其清晰的逻辑体系和跨学科知识打开了我们的现有视野。现如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这对于人文社科而言既带来了极大冲击,也让我们看到了将数字技术运用于社科研究、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可能。
在自由交流环节,大家围绕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地图引用的规范与注意事项、机器在图像记忆化学习方面的发展情况、民俗学讨论图像的合理性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据悉,“多学科的图像研究系列讲座”依托于王加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旨在更好地促进图像研究,加强多学科的学术对话与交流。接下来,主办方将会继续推出图像研究的专题讲座,敬请关注与支持。
快速入口
关于我们